广州珠江水道中央,1.83平方公里的广州国际生物岛,开始释放惊人的产业势能。
7月29日,黄埔生物医药新政“直通车”驶入生物岛,一场关于生物医药产业的政策对话在此展开。
从“生物医药10条”到“3.0版本”的跃迁,形成覆盖六大板块29条49款的精密网络。
新政策在“加速科技创新突破、加快药械成果转化、优化临床服务配套、鼓励产品推广应用、加强产业生态培育、强化人才资源支撑”六大板块,为产业提供全流程、全链条扶持,其核心突破在于对研发风险的制度性托底:
创新药临床研发费用最高按20%、30%、50%梯度资助,每年最高资助1亿元;创新医疗器械证每年最高扶持1000万元。
更具突破性的是金融容错机制,允许种子基金单项目100%亏损,实质是政府替资本承担早期风险。目前该区内18支生物医药子基金总规模260亿元,其中生物岛基金二期将重点押注“死亡之谷”阶段的创新药企。
政策出台,是对产业规律的深刻把握。生物医药研发具有高投入、长周期、高风险特性,政策精准切入企业研发的“死亡谷”阶段。正如中科天泽在政策支持下实现导尿管技术的行业突破,制度保障转化为技术突围的底气。
这剂猛药背后,是生物岛530余家企业的密集矩阵,更是黄埔区4800家生物医药企业裂变为2400亿产业集群的产业地理样本。
走在生物岛的环岛碧道上,无人驾驶的文远知行小巴安静驶过。这个全岛覆盖5G的“未来实验室”,孵化出更前沿的产业生态。
弹丸之地,企业密度之高令人惊叹,其战略地位早被写入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基地规划,汇聚广州实验室等国家级科创平台,更孕育出全省近半数的获批创新药,因此这里也正成为观察广州生物医药产业爆发式增长的最佳切片。
从土地利用强度来看,生物岛堪称产业地理的奇迹:1.83平方公里承载30余个院士团队、200余位高层次人才、7家世界五百强项目。
高浓度创新集聚背后,还有空间功能的巧思——开放式再生水厂与水滴公园融合生态功能,6.6公里环岛碧道串联三大公园,全国首个5G自动驾驶应用示范岛解决交通痛点。
真正引爆产业能量的,是黄埔构建的“研发—中试—制造”空间分工体系。以生物岛为引擎,串联科学城和知识城,构建完整产业链,配套突破性政策支持,孕育了一个千亿级生物医药产业生态圈。
7月初,广州国际生物岛“一岛多园”政策启动,广州莱迪生命健康城、国际生物医药创新中心、粤港澳大湾区生物安全创新港成为首批试点园区,预示着这个产业引擎正在谋划更大的空间方程式。
这一体系实现了政策、资源、品牌共享。政策上互认备案制度,资源上共享重大仪器设备和物流服务,品牌上联合招商打造统一IP。
依托“三城一岛”战略平台,这个区构建了“科技研发在生物岛、成果转化在科学城、生产制造在知识城”的产业分布,也因此催生了这种“岛上有国家队、城中有转化线、城外有制造厂”的产业生态布局。
目前,已有约4800家生物医药企业扎根黄埔,覆盖产业链上下游,这一数字相比2017年增长了3.8倍,生物医药与健康产业营收规模已达到2400亿元。
产业规模快速壮大的同时,该区在大分子生物药、小分子化学药、诊断试剂、医学检验等细分领域形成了较为明显的产业优势。这次政策也首次单列条款支持细胞与基因治疗药物,前瞻布局生物制造领域。
在政策直通车驶离生物岛的路上,广州“生物谷”的轮廓已然清晰。这里,不仅是物理空间上的企业集聚,更是政策、资本、技术多重变量构建的产业生态范式。
采写:南方+记者 刘珊
摄影:梁文祥 李剑锋
360配资,配资证券开户,恒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