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最新数据显示,截至2025年8月27日,保险公司已撤销分支机构和服务部等基层网点2153家,新设仅254家,净减少1899家。
这场始于2020年的网点裁撤潮,至今已导致超过1万家保险网点消失。
从2020年至2024年,每年被裁撤的保险公司及分支机构数量分别为980家、2196家、3020家、2065家和2012家。
2025年前8个月的数据已经超过了2024年全年数据,保险行业的线下网点正在上演一场没有硝烟的大撤退。
一、网点撤退加速
保险行业的分支机构“瘦身”步伐,在2025年明显加快。
数据显示,仅仅中国人寿就裁撤了490家营业网点,平安集团旗下的寿险和养老险等裁撤108家,太平洋保险裁撤76家。
泰康人寿年内撤销数量已超去年全年,缩减幅度超11%。
这场“裁撤潮”中,营销服务部成为重灾区,占比最高。地域分布上,撤销机构多集中于县域及三四线城市。
不过,金融机构数量的收缩已非新鲜事,银行业同样迎来了“巨变”。
2025年上半年,商业银行“消失的网点”数量达2677家,已超去年全年。建行、工行等大型国有银行都在其中,累计2600家网点停止营业。
昔日门庭若市、人头攒动的银行营业网点,如今大厅内人影稀疏,营业柜台前仅有零星几位客户。
这种变化主要源于客户习惯的根本性转变,全国银行业离柜交易率已达95%,绝大多数原本需要亲临柜台办理的业务,如今都可通过移动互联网完成。
二、四大动因综合作用
保险公司集中裁撤分支机构,主要原因有四点。
首要原因是成本压力加剧。租金、人力、运营成本高企,尤其在三四线城市,投入产出比低,支出难以覆盖保费收入。
二是监管规范与引导。近年来监管部门强化“机构清理整顿”,要求清理“空壳机构”、“无效网点”、“挂名分支”。
三是销售转型升级。代理人制度改革叠加“人海战术”模式失效,导致线下增员难、队伍流失,网点展业功能衰退。
四是数字化替代效应。客户习惯正加速向线上迁移,自助投保、线上客服、远程核保成为常态。2024年线上购险率达78%,视频理赔、AI核保等技术削弱了对线下的依赖。
此外,保险业正在经历从规模扩张,向“提质增效”的深度转型。
代理人队伍持续收缩,规模在2019年达到顶峰,此后逐步收缩。
截至2024年末,五家上市险企代理人规模合计138.1万人,较年初下降3.7%。
业内统计显示,全行业保险代理人数量已经降到300万以下。
最新中国平安公布的半年报显示,到今年6月份,代理人数量为34万,比去年底又减少了2.3万人。
三、线下网点的角色重塑
尽管线上渠道的便捷性正在重塑保险行业生态,但线下网点的意义仍未被完全否定。
分支机构作为保险公司触达客户的重要触点,承担着咨询解答、理赔协助、关系维护等关键职能。
尤其保险产品往往具有复杂性和个性化需求,人身险等长期保障型产品,客户在购买时更需要面对面的专业指导和咨询服务。
不同规模保险公司正采取差异化策略,头部公司推动营业区“大型化”,升级为高端体验中心;中小公司聚焦轻资产运营,借力第三方渠道或区域特色业务。
线下网点的角色将更多地转变为体验中心、服务中心,与线上渠道形成互补,共同构建全方位的客户服务网络。
人工智能正在保险行业掀起全方位变革,其中生成式AI的应用最为引人注目。
这种技术已实现自动处理保险单据分类、数据提取,甚至在核保和理赔环节实现智能分流。
更值得关注的是,AI的“推理能力”进阶。新一代AI系统已具备初步的逻辑分析和记忆能力,能像人类一样逐步拆解复杂问题。
在保险场景中,这意味着AI可协助评估罕见风险、设计个性化保单,甚至为客户提供动态的风险管理建议。
保险业的价值增长逻辑正在发生深刻变革,面对新生代消费者“多元而明确”的保障需求,粗放式“万能型”产品时代落幕,精细化、定制化产品与服务成为新趋势。
五年的时间,万余家保险公司的网点消失在地图上。
这个曾经依靠人海战术和线下网点扩张的行业,正在静悄悄地完成一场数字革命下的蜕变。
不久的将来,保险不再只是冰冷的合同和理赔申请,而是通过智能穿戴设备监测你的健康,通过卫星图像评估你的财产风险,甚至在你还没意识到风险前就提供保障建议。
线下网点不会完全消失,它们正在转型成为体验中心和服务中心,与线上渠道一起构建全方位的客户服务网络。
360配资,配资证券开户,恒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