■ 编者按
大众日报·大众新闻推出“走在前、挑大梁·产业链上的山东好品牌”专栏,派出记者深入各产业链上的骨干企业蹲点采访,展现山东加快全产业链布局、建链补链延链强链的典型成效,以及企业攻克关键技术、做大做强品牌的生动实践。敬请关注。
破解废旧纺织品再生循环利用难题
泰和新材让化纤衣物可“永续再生”
烟台黄渤海新区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展厅里,一件不起眼的棕色冲锋衣,有望改写纺织行业的发展方向。
“这件冲锋衣所用的材料都是从旧衣服里回收的。如果消费者穿旧了要淘汰,我们还可以折价回收。理论上,这件衣服可以实现‘永续再生’。”泰和新材成衣项目负责人王召辰说,公司已开发出涵盖男女全系列的冲锋衣、羽绒外套、风衣、羊毛保暖棉服外套、功能夹克、长裤等再生产品。
“它还有更厉害的呢,你扫这个二维码。”随着“滴”一声,页面跳转至“国际纺织服装双碳信息披露平台”,可以查看产品从原材生产与获取、生产制造、产品分销到使用等全过程的碳排放情况。平台显示,这件冲锋衣的碳足迹数值为10.3774千克二氧化碳当量。
一件冲锋衣,从石油冶炼开始算起,至少要产生20多千克碳排放。也就是说,通过对旧衣服的回收再利用,减少了50%的碳排放。此外,公司通过购买碳排放指标,实现了该批次产品的完全零碳排放,使其成为中国首款“零碳”工装。
这款“零碳”工装在第三届上海国际碳中和博览会一经发布,就获得了众多知名服装品牌的青睐。“目前,下游企业急切地等待我们的纤维材料。”王召辰说,欧盟要求纺织品中再生材料的使用比例要达到30%以上,国际品牌对再生材料的需求尤为迫切。
2022年,泰和新材董事长宋西全在一次行业会议上与下游客户交流时,意识到服装回收不仅是行业的难点,更是全社会共同面对的痛点。
难点与痛点,往往蕴藏着机遇。回到公司后,宋西全立即组织研讨服装回收再利用项目的可行性,并专门成立了T2T项目组,由技术骨干申彦兵任项目负责人。
所谓T2T,即“Textile to Textile”(纤维到纤维),该理念最早由欧盟提出,强调服装中必须含有源自废旧纺织品的再生纤维,否则视为不符合循环经济标准。
“化纤衣物回收曾面临三大难题:一是混纺面料的分离难;二是脱色难;三是回收渠道少。”申彦兵说,当时还没有成熟的技术路线,如果不计成本,分离固然可以实现,但那只是“花瓶”方案,无法实现产业化。
项目组筛选了几十种溶剂、催化剂,进行了二三百组实验,却一直难以达到理想要求。“三年没有成功,大家压力很大。”一次培训会上,申彦兵突然想到一个新的思路,立即通过微信与研发团队沟通。经反复验证,这一思路最终成功将面料回收率提升到95%以上,而且成本大幅降低,具备产业化的条件。
泰和新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杜玉春表示,公司践行绿色发展理念,打造了全球印染行业首个“绿色灯塔工厂”,相比传统印染工艺,可实现节约用水79%、节约蒸汽66%、节约化学品85%。公司还建设了全球领先的化学纤维再生示范项目,实现从材料到材料的再生循环利用,为实现“碳达峰”“碳中和”贡献“泰和智慧”。
(大众新闻记者 从春龙 通讯员 丁俞希)
■记者手记
行业痛点就是技术突破发力点
作为纺织品生产和出口大国,我国每年产生2000万吨废旧化纤纺织品,回收成本高、渠道不畅等“卡脖子”难题长期困扰行业发展。泰和新材的实践,正是以痛点为靶心实现技术突破的生动注脚。
面对混纺分离、脱色等难题,泰和新材组建团队,三年间试错几百组实验,最终找到高效方案,将化纤回收率提至95%以上,成本降至原生纤维1.5倍,还打造“绿色灯塔工厂”、推出“零碳”工装,实现从回收、生产到消费的闭环。
这些探索,印证了行业痛点恰是技术突破的发力点。企业唯有直面痛点、深耕研发,才能将难题转化为创新机遇,既实现自身高质量发展,也为产业绿色转型破困局、开新路。
(大众新闻记者 从春龙)
360配资,配资证券开户,恒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