MIT(美国麻省理工学院)教授、iRobot联合创始人、机器人专家罗德尼·布鲁克斯表示,当前人形机器人的繁荣,并非是技术进步的结果,而是资本泡沫。
为此,他指出人形机器人面临的三大技术难题。
1.感知缺陷
以人为例,一只手就有大约1.7万个触觉感受器官,能够感知毫米级的物理反馈。例如熟能生巧,也就是干得多了,会做出很多惊人的动作,有些厨师能将萝卜切出像纸一样薄的切片。
而主流机器人的指尖触觉单元的数量不超过200个,又缺乏大量的触觉数据。为了解决这个难题,很多研究人员想出一个办法,让机器人看视频,去学习人类的动作。
但罗德尼指出,这只是一种幻想思维,因为机器人无法理解在交互过程中产生的力反馈。
2.安全与物理限制
以全尺寸双足机器人为例,行走时需要各种传动装置运转,才能保持平衡,而人类行走时,可以通过腿部肌肉保持平衡。
直立式,双足机器人仍然需要让传功装置运转保持平衡,而人类只需要站着。显然,做这些动作时,人形机器人需要耗费大量的能源。
如果摔倒了,人形机器人将会对周围造成巨大的破坏力。尤其在家庭或者工厂的环境,这将带来不可控的风险。
3.对环境的适应
很多国外的机器人在演示中,会做出叠衣服、搬运货物等动作,但这都在理想的环境中。在实际的工作环境中,存在光照等干扰因素,现在尚未有有效的解决办法。
罗德尼教授指出,现在还无法开发出价格低廉,并且可靠又实用的机器人系统。
当下人形机器人火热,主要源自狂热的投资。
大量资本的融入,让很多人形机器人公司的市值狂涨。美国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Figure在2025年,获得100亿美元的融资,估值飙升390亿美元。
有专家预测,2030年全球人形机器人的市场规模可达132.5亿美元,到2050年可达5万亿美元。
罗德尼教授却认为,这些投资都是在资助一些无法量产的昂贵实验,认为这是在浪费资金,与2010年疯狂投资3D打印机业务一样。虽然他没有明说,但也在暗指特斯拉的擎天柱机器人。
罗德尼教授并非反对机器人发展,而是认为机器人应当向更加实用的方向发展,而非追求人类的外形。
他认为未来15年将会出现类人形机器人,用轮式底盘代替双足。用配备多机械臂和多用传感器的机器人去完成复杂的任务,如仓库分拣。
他认为采用轮式平台、分布式触觉技术、专用机械臂,不仅会让成本更低,还会让机器人更加安全,更容易实现商业化。
人形机器人只是机器人的一类产品,现在人形机器人很难盈利。以国内市场为例,很多企业的盈利模式是出租机器人。即使这样,也很难拿到订单。
年初,金沙江创投总经理朱啸虎表示,因为看不到人形机器人的商业潜力,选择退出这个市场。
这也说明应当满足市场需求而非追求人类的形状。以无人驾驶汽车为例,从某种意义上讲,它就是一个四轮机器人。
我们应当想办法让机器人去解决实际问题,而非塑造成人类的形状!
360配资,配资证券开户,恒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