好了,就这么想象一下。五角大楼的作战室里,灯光昏暗,空气里全是雪茄和紧张的汗味。将军们,那些肩上扛着星星的人,全都死死地盯着一块巨大的雷达屏幕。上面,一个光点,就那么一个,不快,也不慢,像个幽灵似的,正朝着北美大陆飘过来。
拦截?命令只要一喊出口,几分钟内,战斗机就会撕裂云层。但紧接着,一条情报让所有人的心都沉了下去,凉飕飕的,像被北冰洋的海水泡过一样。那玩意儿……是苏联的核动力轰炸机。
这下事情就变得荒唐了。开火把它打下来?还是眼睁睁看着它飞到头顶,然后……然后就没什么然后了?这两种选择,说真的,后果可能没什么两样。一个移动的核反应堆在天上解体,和一颗核弹在地上爆炸,哪个更糟?谁也说不清。这根本就不是个选择题,这是个通往地狱的单行道。
你可能觉得这是哪部电影里的桥段,但它不是。1962年,古巴导弹危机那会儿,美国人就在战争推演里,一遍遍地预演这个让人绝望的场景。当时,美军高层得出的那个结论,现在听起来都让人不寒而栗:任何想要击落这架“飞行切尔诺贝利”的命令,都必须,也只能,由总统亲自下达。这架飞机,就是图-95LAL。人类历史上,唯一一架真的把核反应堆塞进肚子里,并且飞上天的轰炸机。它的每一次起飞,都像是在吹响世界末日的号角。因为,它自己,就是一个会飞的末日。
说到底,这一切都源于一种恐惧,一种深入骨髓的、来自克里姆林宫的集体恐慌。那是1955年,冷战正酣,苏联的情报网突然传回来一个消息,说美国人正在搞一个叫“ANP”的计划,要造核动力飞机。而且,他们不只是说说而已,已经把一台小型的核反应堆塞进了一架B-36轰炸机,还飞了47次!虽然那台反应堆当时还不能真的驱动飞机,只是个实验品,但这消息,足够让苏联的领导人们整夜整夜地睡不着觉了。
于是,就在同年的8月12日,苏联部长会议下了一道死命令。一道几乎不可能完成的命令:赶在美国人前面,造出我们自己的、真正的核动力轰炸机。
这活儿,砸到了图波列夫设计局的头上。他们能怎么办?只能硬着头皮上。他们选的平台,是当时苏联最拿得出手的家伙——图-95战略轰炸机。一个翼展超过50米的空中巨兽,靠着四台跟怪物似的涡桨发动机,普通型号都能飞一万多公里。现在,工程师们的目标更疯狂,他们要在它原本装炸弹的弹舱里,硬生生塞进去一个几十吨重的核反应堆。
整个计划,代号“119工程”,从一开始就透着一股子不计后果的疯狂劲儿。当时的苏联核物理学家库尔恰托夫,算过一笔惊人的账:只要500克,仅仅500克的高浓缩铀-235,它释放出的能量,就够一架轰炸机绕着地球飞80圈。80圈!那是差不多350万公里的航程。这个数字意味着什么?意味着它一旦上天,理论上,就可以永远不下来。像一把悬在全人类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,永不落地。
为了让这个疯狂的想法变成现实,苏联的工程师们搞出了VVRL-100型核反应堆。然后,就是给它穿“盔甲”。一层又一层,厚得离谱。钠、氧化铍、镉、石蜡、钢板、铅合金……所有他们能想到的、能防辐射的东西,全都用上了。目的只有一个:别让反应堆启动的时候,把驾驶舱里的飞行员直接给“烤熟”了。但就算是这样,每次上天,机组人员还是得穿上那种笨重得像登月宇航服一样的特制防护服。
1961年8月,这架被苏联人起了个很诗意名字的飞机——“永不疲惫的燕子”,图-95LAL,终于带着一颗真正在工作的核反应堆,飞向了蓝天。从外面看,它和普通的图-95好像没什么两样,可它的心脏,已经让它变成了当时这个星球上最危险的飞行器。从1961年到1969年,它飞了四十多次。大多数时候,反应堆都只是低功率运行,主要就是为了测试那个厚得离谱的屏蔽层到底管不管用。
理论上的性能,确实能吓死人。图-95巡航速度一小时800公里,算下来,它真能连续飞上好几个月。但现实,总是一盆冷水。一个根本绕不过去的技术悖论,让这个项目从一开始,就注定是个悲剧。
最大的问题,就是安全。先不说别的,机组人员的安全就没法保证。防护层再厚,辐射那玩意儿,看不见摸不着,无孔不入。后来解密的试飞记录说,那些飞了10次任务的飞行员,没一个例外,白细胞都出现了异常。甚至有传言,说好几个核心飞行员,最后都死于和辐射有关的病。这架飞机,还没等去伤害敌人,就已经在毒害自己的主人了。
更可怕的还在后面。你想想,万一,它在天上被打下来了,或者自己出了什么故障,掉下来了。那后果……简直不敢想。核弹爆炸,威力是大,但辐射污染好歹还算集中在一块地方。可一个核反应堆的堆芯,就这么直接砸在地上,那会把巨量的、高浓度的放射性物质,像撒胡椒面一样,洒得到处都是,洒进大气,渗入土壤。一场灾难,规模大概相当于切尔诺贝利事故的五分之一。污染会持续几十年,甚至上百年,把大片大片的土地,变成谁也活不了的死亡地带。
这,才是北约那些空军,不敢对它轻易动手的原因。
美国的情报部门专门评估过这事儿,结论就一句话:绝对不能攻击这架飞机。任何攻击,都可能被苏联人看成是核打击的前兆,然后呢?然后就是全面核战争。大家一起完蛋。
于是,一种极其诡异的平衡就出现了。图-95LAL的威慑力,不在于它能扔下什么炸弹,而在于,摧毁它本身,就是一场谁也承受不起的灾难。
这种心理上的对峙,有一次还真的上演了。那一次,图-95LAL正在北极附近搞长时间飞行测试,美国的F-102战斗机按规矩起飞拦截。当美国飞行员通过无线电,确认了对方的身份后,地面指挥官立刻下了一道前所未有的严厉指令:“只监视,不接触!”美军的飞机,就像见了鬼一样,马上拉开了很远很远的安全距离,只敢在后面吊着。那感觉,不像是拦截,倒像是在护送一个瘟神。
这架飞机,它已经不是一个武器了,它成了一场极致的战略恐吓,一场谁也不敢戳破的bluff。苏联人知道美国人不敢动手,美国人也知道苏联人正在玩一场会把所有人都拖下水的疯狂赌博。所以,它每次一出现在北约的雷达上,整个防空系统就得紧张得像是要崩断弦。它根本不需要开火,它的存在,就是最要命的武器。
但是,这种建立在恐惧之上的平衡,终究是长不了的。首先就是钱,没钱了。造这么一架玩意儿的钱,够造12枚同期的R-7洲际导弹。当时赫鲁晓夫满脑子都是“导弹万能论”,苏联的国防预算,大把大把地都扔给了航天和导弹。图-119这个吞金巨兽,很快就没钱烧了。
更重要的,是时代变了。到了60年代末,苏联的洲际弹道导弹技术越来越成熟,R-7、R-16这些大家伙一个个地都服役了。它们能更快、更准、也更便宜地把核弹头送到美国本土。还有那些神出鬼没的核潜艇,也能在大洋深处,随时发动致命一击。这么一比,那个又笨又慢,还危险得要死的核动力轰炸机,就显得……太累赘了。
1969年,飞完最后一次,图-95LAL项目被正式叫停。那架独一无二的原型机,被拆解后,永远地封存在了喀山航空厂的防核地窖里。而它的继任者,那个计划真正换上核动力引擎的图-119,最终也只停在了图纸上。有意思的是,大洋对岸的美国,早在1961年就停掉了自己的ANP项目。两个超级大国,就像是提前商量好了一样,都承认了一件事:核动力飞机,说到底,只是冷战那种疯狂思维下,走错了的一条技术死路。
现在回过头再看,图-95LAL从出生到死亡的整个过程,就像是冷战的一面镜子。一面扭曲的、荒诞的哈哈镜。它照出了那个时代的疯狂、恐惧和不顾一切。在“相互确保摧毁”那个可怕的逻辑下,双方都在拼命地追求任何一点点可能的技术优势,哪怕那个优势本身,就是一把能把自己也割伤的双刃剑。
这架“永不疲惫的燕子”,它没参加过任何实战,但它用一种最极端的方式,告诉了全世界核威慑的本质到底是什么:真正的力量,从来不在于你的武器有多厉害,而在于让所有人都清清楚楚地知道,在这场游戏里,没有赢家。
今天的核大国都明白一个道理,核武器的价值,不在于按下按钮的那一刻,而在于用尽一切力气,确保那个按钮,永远,永远都不会被按下。这或许,就是那架飞行的核怪兽,留给我们的,最深刻,也最值得庆幸的启示吧。
360配资,配资证券开户,恒财网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